高三了,这可能是学习生涯最重要的一年,绝大多数学校一般会推迟放假或者提前开学,也很少会有额外收费,即便有也是白菜价。这很合理吧?
学生在校午休,老师长期放弃自己休息的时间轮着看管,收取一些低廉的费用,这很合理吧?
学生在校犯错,老师在不人身攻击的前提下予以批评,在不伤害学生的前提下采取一些适当的惩戒,这很合理吧?
但是很遗憾,这些在我读书的年代都很合理的东西,现在越来越办不到了。这仅仅是其中的一些例子,这样的情况还有不少。
什么原因?
上述三个例子里面,一个年级(班级)只要有1个人往死里投诉,什么12345,教育局,领导留言信箱啥的都投诉个遍,那么这些本应很合理的事情,就做不下去。
那是因为,很多时候学校和老师这方确确实实在法规上不占优。
规定了不让补课,你凭啥要求假期上学?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不能分重点班你凭啥分班?规定了公办对口,民办摇号,你收简历搞密考是几个意思?规定了不能公布学生成绩,你发成绩单是什么道理?
法规上,学校和老师是完败的。
这就造成了,100个人里面有99个都是理解学校做法的,但只要有1个人逮住不妨,非要把事情闹大,这就难搞。如果只是打个电话投诉,有关部门采取“拖字诀”和“踢皮球”这两招,还能应付过去。
但 如果这个人恰好有点文化,会写小作文, 会煽动舆论,会引经据典, 如果还能多联合几个家长一起搞,那这事十有八九要黄。
学校偷摸掐尖,偷摸补课被抓而被迫采取plan B或者直接取消的有多少,你们比我清楚。
说到这里,那问题就变成了,这些法规是不是不妥?
这个帽子就很大了,我也不能乱评价。
拿“双减”举例,客观地说,作为教育从业者,“双减”就是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随时打烂我们的饭碗。但我还是想说,宏观层面“双减”太对了——这篇文章不是谈这个的,就不展开谈。
很多其他规定其实也是类似。有些规定不是看一时得失的,而且规定往往是自上而下的,也就是教育部等各部委定下来的。
于是,长期来说有利的,短期内会有反复阵痛,比如“双减”。另外,中国可是有960万平方公里啊,各省市情况也各不相同,一个规定在某地行之有效,在另外一个地方则未必。
就像这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的“午休事件”,源于去年底的一份文件。
各地这么执行下来,大家理解的意思不就是学校不能管吗。再加上社会舆论不老在说要给老师减轻教学以外的负担吗。那ok啊,老师不管午休了。
所以,其实人广州教育局也就是按照上头布置的任务来给到各校。这时候皮球就给了学校。下令老师不看那容易极了——但午休咋办?所以不同区的一些学校都想出了家长轮流看。
我是能理解的,一个学期摊到每个家长头上就2~3次。而有学校还说不建议老人家和父亲来,其实也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。
但家长可不这么想啊,这不就是给我平添麻烦吗,我如何请假?凭什么原本学校的工作交给我们家长?换谁谁不有意见。
有其他好办法吗?至少我想不出来。
我看到,网络上呼声最大的是有午休需求的学生家长集资请第三方托管服务。说实话,我觉得这是最合理的解决方案。
但问题又回到了,架不住总有人觉得就应该1分钱不出啊。比如下面这个回复,都这样道德绑架学校和老师了,还怎么谈?
另外,第三方进校园带来的任何问题,最终谁背锅?是找来第三方的家长背锅?还是家长们集体背锅?都不会的,这锅最终还是学校背好。
这事目前为止,我得到100%确切的消息是,教育局已经留意到舆情,已经叫停了“家长看午休”的做法,后续会讨论得出一个更合理一些的落实方案来平衡各方利益。
要我说,也真难为领导们,很多事情怎么做都得罪人,根本没有完美方案。而且“最大公约数”的方案,还要提防那些油盐不进的人找茬,人非要找茬你还没有办法——不过话说回头,谁让你们是领导呢。
困局,困在最上头的规则落到地方,地方如何理解,真能一刀切?一刀切了,那么那些利益受损的群体的诉求是不是可以不管?如果要平衡,如何把握这个度?
不把话说死,还能够“灵活处理”。
提出问题太容易了,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才是难事。
当然,如果你坚持认为老师就应该是什么都干,并且无偿干,老师因为有寒暑假有双休就是天底下最好的职业,那么我衷心建议你一定要让你家孩子读师范,做老师,加油!